索家宗親酒
索氏宗親酒
索氏家譜酒
索氏家宴酒
關(guān)于索氏
索氏圖騰釋義 【釋義】索,“大繩也”。,本義是指大的繩索,后來泛指各種繩索。 【起源】商殷的七公族之一,湯王后代。商朝的王公貴族有七支,形成七姓公族。商朝滅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把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封在魯(今山東境內(nèi)),建立魯國,并且把殷商七族中的六族遷徙到魯國,這六姓分別為徐姓、條姓、蕭姓、索姓、長勺姓和尾勺姓。周武王滅紂索氏出了不少力,后來定居在魯國成為名門望族。 得姓始祖:商帝甲之子丹 始 祖 地:河南滎陽、安陽、淇縣、曲阜 郡望堂號:武威、汝南、敦煌;撫遠(yuǎn)堂 當(dāng)今排序/人口:第317位/約16.5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00位開外 現(xiàn)存家譜:5部【索姓的起源】
索姓,中華姓氏之一。源自子姓,得姓于京索之地(今河南滎陽)。京、索是先秦時(shí)代兩城邑名,春秋時(shí)屬鄭國。秦末劉邦項(xiàng)羽曾大戰(zhàn)與此,有京索之戰(zhàn),滎陽有索河。索姓后逐步播遷至山東、河北、甘肅等地。索姓望族出于敦煌、武威。敦煌、武威古時(shí)同屬?zèng)鲋,兩郡相距不遠(yuǎn),兩地索氏同出一源,自兩漢直至西夏,在河西走廊衰落前一直是涼州世族,累代為官。河南是索姓第一大省。
姓氏源流
出自子姓
商朝的七公族之一,源自子姓。據(jù)《元和姓纂》載,商民有七支,形成七姓公族。據(jù)敦煌出土文獻(xiàn)P.2625號《敦煌名族志》載:“索氏,右其先商王帝甲封子丹于經(jīng)索,因而氏焉。武王滅商,遷之于魯,封之為侯。秦并六國,莊侯索番鈸仕,國除。漢武帝時(shí)太中(西漢官職名,太中大夫)索撫、丞相趙周直諫忤旨,徙邊,以元鼎六年從鉅魯南和遷往敦煌。 [1] ”敦煌索氏即為索撫與王莽天鳳三年遷至敦煌的鳴開都尉索駿這兩支的后裔,敦煌索氏自兩漢至唐末五代一直是涼州地區(qū)的世家大族,累世為官,于經(jīng)學(xué)、玄學(xué)多有建樹,此說當(dāng)有所本,可見漢族索姓是殷商公族之后,源自子姓。經(jīng)索應(yīng)為京索之地,京、索兩地位于今河南鄭州滎陽,相距不遠(yuǎn),春秋時(shí)均為鄭國城邑,秦末劉邦項(xiàng)羽曾大戰(zhàn)與此,有京索之戰(zhàn)。滎陽至今有索河。
商朝滅亡后,周室封建全國,索氏大宗被遷至魯國。《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分魯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丑,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職事于魯,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倍敦,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虛!
出自少數(shù)民族
南北朝及唐時(shí)胡人入居中原,改漢姓時(shí)有由姓氏音譯而改姓索者;清朝滿族有改姓索者;今滿、藏等民族均有索姓。
遷徙分布--
索姓最早的活動(dòng)地在河南,兩晉南北朝時(shí)期,在武威郡(今屬甘肅)敦煌形成索姓名門望族。宋代以后,在河北、內(nèi)蒙古、東北以及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分布。索姓人口沒有進(jìn)入全國前三百位。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呼倫貝爾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遼寧省朝陽市、大連市和錦州市,山西省婁煩縣、繁峙縣、五寨縣、忻州市忻府區(qū)、原平市、介休市、朔州市、翼城縣,河南省安陽市林縣(林州)、湯陰縣、三門峽、洛陽市澗西區(qū)、焦作市武陟縣、濮陽市范縣、商丘市、漯河市郾城縣、開封市杞縣、焦作市、焦作博愛縣小巖村、駐馬店市上蔡縣黨店鎮(zhèn)、偃師市府店鎮(zhèn),陜西省的西安市咸陽、寶雞市,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保定市、邯鄲市磁縣、衡水市饒陽縣,湖北省的荊州市、棗陽市、沙市、公安縣、十堰市鄖縣,江蘇省徐州市新沂、邳縣、泗洪縣、淮安市、灌南縣,四川省巴中市、筠連縣筠連鎮(zhèn)、廣元市旺蒼縣,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東營市、臨沂市蒼山縣、濟(jì)陽縣、青島市即墨市、濱州市鄒平縣、滕州市、東阿縣、濟(jì)南市章丘縣、德州市臨邑縣、齊河縣、日照市、淄博市,聊城市冠縣、煙臺龍口市,遼寧省鞍山市、遼陽市,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吉林省洮南縣、德惠縣,黑龍江省林口縣、哈爾濱市、遜克縣,北京市門頭溝區(qū)、大興區(qū),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青海省,甘肅省,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等地,均有索氏族人分布。
百家姓定制酒